第(1/3)页 顾铭见他神情恳切,并无虚伪,也站起身来,回了一礼。 “王兄谬赞了。” 他温和地笑道。 “不过是些纸上谈兵的胡言乱语,当不得真。” “哎,顾兄此言差矣!” 王皓连连摆手。 “我等困于书本,所思所想,皆是圣人言、先贤语,从未想过还能这般看待问题。顾兄的见解,是为我等推开了一扇新窗啊!” 这时,另一位身形清瘦,气质沉静的学子也走了过来,对着顾铭拱了拱手。 “在下李修,字元明,见过顾兄。” 他的目光清亮,带着审视与探究。 “顾兄方才所言,环环相扣,堪称妙策。但在下有一惑,那‘公示牌’之法,虽能让账目透明,可若是官吏与工头串通一气,虚报用工用料,又当如何?” 这个问题,比王皓的赞叹要深入得多,直指此策可能存在的漏洞。 顾铭闻言,眼中闪过一丝欣赏。 这白鹭院学,果然是藏龙卧虎之地,即便是丙班的学子也不可小觑。 “李兄所虑极是。” 顾铭坦然道。 “此策确有不完善之处。在下以为,或可再设一‘巡检’之职。” “巡检?”李修和王皓都露出了好奇的神色。 “正是。” 顾铭缓缓解释。 “此职不入官阶,不定员额,可从本地德高望重之乡绅,或是精于算学的账房先生中选拔,甚至是院学中通晓实务的学子,皆可为之。” “他们不定时,不定点,巡查各处工地,核对‘公示牌’上的账目与实际用工用料是否相符。一旦发现差池,便可直报上官,并有重赏。” 他顿了顿,补充道:“如此一来,官吏有巡检监督,工头有流民监督,流民之间又有竞争,层层制衡,方能最大程度杜绝舞弊。” 李修听完,陷入了沉思。 他反复咀嚼着“层层制衡”四个字,越想,眼神便越亮。 良久,他才心悦诚服地再次长揖及地。 “顾兄大才,李修受教了。” 顾铭连忙将他扶起,连称不敢。 经此一番交流,学堂内原本对顾铭还心存观望的学子们,此刻也都彻底没了脾气。 有几人主动上前,与顾铭互报了姓名,结个善缘。 顾铭一一应对,态度谦和,不卑不亢,很快便赢得了大部分同窗的好感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