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这……” 王熙凤顿感头痛,试探问道:“妹妹觉得宝玉真能高中?那日他可是连镇远侯府的小子都辩不过。” ‘林黛玉是谁都能怼得过的?’ 李宸抽了抽嘴角,又道:“凤姐姐,你怎得总把事情想的这般简单。咱们是什么人家,旁支落榜也就罢了,嫡亲的哥儿连县试都过不去,不是让人笑掉大牙?” “若真没中,从老太太,到老爷太太,哪个能痛快?到时候你管家的日子才难做。庆功宴,也就花点银子而已。” 王熙凤苦笑一声,“经你这么一点拨,倒还真是这回事。一根筋变两头堵,我这经也是唱不下去喽。” 随后,身子瘫软下来,往软枕里倚靠。 忽而,目光偏向似不欲离开的林黛玉,眸眼一亮,挪着玉臀就凑近了几分,将李宸的一条手臂揽进怀里。 “好妹妹,今个可是来给姐姐支招的?” 温软触感袭来,李宸轻咳一声,才道:“凤姐姐连个果盘都舍不得摆,就这么说话呀?” 被李宸嗔怪了一声,王熙凤反而没有怒意,笑吟吟的向平儿招手,“去,让柳嫂子添三菜一汤送到这儿来,晌午我好生招待林妹妹一回。” …… 试院内, 林黛玉已经写就了两篇四书文,只差一首试帖诗。 试帖诗与寻常遣词造句的唐诗不同,主要不是抒情言志,而是考察用典与格律的功底。 要严格按照平仄、对仗写出五言八韵,清真雅正的同时,还需得歌功颂德,才能得高分。 作诗对于林黛玉而言,六岁便能做的了,但多是婉约抒情的清愁之句,于科场实在不合时宜,不由得得思之谨之。 试帖诗最为有名的,便是“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”以及“曲终人不见,江上数峰青”。 这道题答好了,能拟出类似句段,在一个喜欢附庸风雅的县尊手里,定然是高中无疑。 县试卯时开考,酉时交卷,如今才是晌午,还有大把时光。 但高度集中劳神耗力,让习惯多食的林黛玉已觉得腹中饥饿。 宛平县的试院是有膳房的,只供粥,馒头和咸菜,且有份额。 味道闻起来就不怎么样,林黛玉是难以下咽,又怕吃了上茅厕。 外面的茅房,身有洁癖的她可不愿意进,如此便只得喝水充饥。 ‘还是尽快做出这首诗,回家再用膳吧。王道之治在安农……歌颂农桑之诗……’ 第(2/3)页